孙业林:赋能式投资,从1到N的价值管理
演讲:
孙业林 | 懿德汇睿(中国)特别董事合伙人
华业天成创始人
华为前高级副总裁
不同阶段企业的挑战
企业家是一群特别了不起的人,他们需要在非常不确定的环境里找到机会,做大公司的规模。相比起职业经理人喜欢确定性,企业家把握的是还确定性,因此对决断的把握能力尤为重要。但是为什么大多数达到一定规模就不动了,而像BAT这类企业还在不停的增长,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初创时期公司的核心精力是找到客户,到了一定规模后,随着团队的壮大,原来老板一个指挥队伍的阶段已经逝去,需要把一群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的人集合起来做一件事情,这时候维度不同,重要的事情变成战略、管理与文化。过去是在不确定中找机会,现在是在生意逻辑初步形成后,上规模上质量,构建确定性就会很重要。
再下一个阶段, 如何在一定规模上快速增长,深圳的两家企业腾讯与华为都是如此,在市值过千亿之后增长速度反而加快,有时营业额、利润率增长率达30、40%,卓越企业快速增长的秘诀是什么?
企业增长的逻辑——成长动因
增长的逻辑非常简单,大道至简,真正普世的、起作用的往往都是及其简单的事情,那就是一个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很多企业有了很好的战略思维结果发现还是没有用,其实当今时代我们接触这些顶尖思维、方法其实一点都不难,很多的企业家现状是大量吸收信息,产生很多有创新有价值的想法,但是很多想法无法落地执行,因为从思维到行动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鸿沟,鸿沟在于人才的成熟度、领导力的发展系统能否支撑。除了人才的沉淀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公司千军万宝马,如何用一套系统高速工作,涉及到流程,模板的指引等等。这些因素缺一不可。而中间指向的必定是客户。
任何一个公司,脱离客户去构建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其实都没有意义。在代表未来的科技这个领域,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科技巨头到下,近些年,摩托罗拉、北方电讯倒下,阿尔法特朗讯衰败,诺基亚也几乎快消失。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通常都会违反一个最基本的商业原则,所有的导向会指向自己的财务指标,为自己着想,在意收入、利润、规模,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原理:一个企业不论多大多强,依然要非常坚持指向客户。哪怕你排到世界前十,都依然可能在两年之内倒下。商业的逻辑就是如此简单,我们在很多地方验证过。那么如何成为不止大且强的企业?
动力源——企业的使命
我们为什么要做大做强?如果动力源没有解决,做大的过程中不是求生而是求死。回答这个问题回到人本身,人一辈子的终极追求是什么。有了人类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儒家说我们要明明德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庄子给出了六个字:心斋坐忘 逍遥。释迦摩尼主张勤修戒定慧。不同的圣人虽然不同,指向都是静与定的过程。
在表象的个体之外有更宏大的存在,我们与之相同,世界是圆融一体的整体。认知到这点之后,我们做事情的目的改变了,企业会有不同的视角。我们愿意相信伟大的企业与普通企业的不同,真正伟大的企业本质一定是利他的,为社会为客户真心创造价值,美观,价廉,或良好的体验。很多企业在墙上贴的文化宣贯,实际上是虚伪的,虚伪与真实的区别只要一打交道就知道,有些行为只是在为自己贴金。
当一个企业真正有这种使命之后,对外会指向客户,社会价值,对内指向成长,只有不断成长才能在不断进步的社会里为客户提供价值。虚假的使命可能会有很多极端行为比如为了包装市值采取资本的运作。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唯一这两个字非常重要,为股东、员工、公司提供价值并非不重要,但排在第一位的必定是客户,因为我们坚信如果为客户提供价值,就一定会得到成长的回报。
当初苹果公司推出ipod以后,微软就推出一个叫zune的音乐播放器,当时微软很大,但乔布斯他们认为微软不热爱音乐,动机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苹果最终赢了。所以在做投资时,我们也很在意除了生存之外,创始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战略的选择——专注于扩张
战略是一个方向问题,我们坚信未来一二十年,中国一定是未来有特别大投资机会的一个国家,在科技经济的维度成为全球引领性的国家。
我们经历了两代社会,第一代诞生了美国许多著名的公司,像英特尔,微软,第二代是物联网1998年左右,出现了google,亚马逊、 BAT等。第三代智能社会即将来临,5g的出现解决了4g非常多的限制,如高带宽低时延,这是特别大的飞跃;其次是物联的终端,终端传感器价格下降99%,未来传感将无处不在加上AI算法,三项技术组合我们进入很不同的世界,未来社会将产生很大的变化。
十年前信息技术公司只占三成,十年之后将占七成。未来,数字世界会更加丰富,现实世界会在数字世界里有镜像,人的世界也会产生很大飞跃。但如果不去洞察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可能导致的影响,则不可能实现。
很多公司有了钱以后盲目多元化,中国出现了很多大而不强的企业。像华为高度专注,信奉压强原则,一旦发现一个与自身领域相关的机会,就会极大地投入,不会蜻蜓点水,这是战略上朴实的原则。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十年看,大多数优秀的公司都符合压强原则。包括很多巨头,腾讯、阿里似乎非常多元,实际上他们的扩张策略是专注的。
压强策略不是说我们永远只做一件事,扩张也是必要的,只是很多公司其实把扩张策略没有掌握好,我把它叫做同根模型,企业要在一个根上去扩张,就像洋葱的生长一样,一个一个接连不断地生长。另外一层,同根的好处是说我有一个主业务在不断的去为根部输送营养,为新业务输送营养。但是很多企业到了几十亿几百亿的规模,这个时候很容易盲目动作,就像种土豆一样,根是不连的,今天一个土豆长好了就再种一个,他要重新构建全新的市场、全新的产品、全新的体系,所有都是全新的努力。这些企业不断地种土豆,其实都是特别无效的。这个是在战略上,很多企业特别容易犯的错误,甚至包括我们很早期投资的一些企业,都很容易受到影响,稍微有了一点成绩之后,就开始选择做很多调不同的不相关的市场。
如何构建一个企业生长的闭环系统
综合来看,如何跨越百亿市值的关口,其实是有方法的。按照这样的一套系统的观念来去重新系统梳理:重塑使命、战略梳理、干部培养、人才发展、构建系统,这五部全都都做完,一定是可以看到效果的,我不敢说它能够出现十倍的增长,但是出现几倍的增长一定是没有问题。因为原来企业一般是单点攻克,不构成一个闭环系统,必然没有力量。当企业把这几个点全部都开始有节奏地布局,不是要一天之内,而是要有节奏、有规划的去慢慢的让它形成一个闭环之后,价值一定会体现。
行业本身的空间天花板当然是另外一回事,这就要通过投资并购或者别的去转型升级。但是只要有行业空间,只有把这样的一个闭环系统打造完整,企业一定能够在成长的跑道上快速奔跑。
—————— END ——————
微信扫一扫
关注懿德汇睿(中国)公众号